新闻动态

农历八月初三不一般,记得“三吃两不吃”习俗,遵循食俗福气绵长

秋分刚过,日头不再燥辣,风里带了几分凉意。村口的枫叶开始泛红,稻田里沉甸甸的谷穗低着头,像是应景地作揖。就在这袅袅秋意里,迎来了一个对很多老辈人来说不容忽视的日子——农历八月初三。

在民间,这一天可谓“双喜临门”:厨房的守护神——灶王爷诞辰,世间的智者与武将——姜太公圣诞。一个主内,管你灶火、看你家宅安康;一个主外,象征智慧、庇佑事业顺遂。

灶王爷的名号很长,全称是“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”,但百姓爱喊他“灶王爷”或者“灶君”。传说他最早源于商代,因人对火的敬畏与依赖而出现。火给人温饱,也能带来灾害,古人便设灶神守护厨房,约束柴火,照看人家。

有趣的是,腊月二十三“送灶王”是他一年一度的“述职”日,要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的善恶,所以人们用甜食送行,盼他上天多说好话。而八月初三,是他的生日,比送行日多了几分亲切与喜庆——这天的敬拜,带着“年中慰问”的味道:我们一家日子安康,灶君多多关照。

展开剩余73%

姜太公:耐心与智慧的象征

同一天,也是姜太公的圣诞。史载他年过七旬才遇明主,被周武王启用,辅佐伐纣成功,是齐国的开国之君。民间故事中的他坐在渭水河边垂钓,“愿者上钩”成了后世传颂的智慧与耐心。

齐地百姓纪念姜太公时,常摆上鱼菜,一为他的钓鱼传说,二为取“年年有余”之意。老人们常说:“灶王看你锅里的火,太公看你脚下的路,内外都顺了,日子就稳当。”

三吃:吃的都是心愿

第一吃:甜食寓意甜言好事、家庭和美。北方多是糖瓜、麦芽糖,南方则有红糖糍粑、芝麻糖。家常做法:糯米粉加温水揉成团,包一颗蜜枣,入蒸笼蒸熟,出锅裹炒香芝麻,糯软香甜,热气扑面。

第二吃:鱼呼应姜太公的传奇,也取“年年有余”之意。家常做法:鲫鱼洗净,抹盐稍腌,锅中少油煎至两面金黄,加葱姜、酱油、料酒及温水,小火慢炖至入味,鱼肉细嫩,汤汁浓香。

第三吃:发糕象征步步高升、日子兴旺。家常做法:面粉加红糖水和酵母拌匀,发酵至两倍大,撒上几片红枣,上锅蒸熟,松软蓬松,一掰就散的香气让人忍不住多吃一口。

两不吃:忌的是口气,也护的是心气

第一不吃:凉硬食物老辈认为“敬火日”要暖胃暖心,凉硬之物像泼火,会冲了热乎的气。哪怕秋意渐浓,也尽量吃温热的饭菜。

第二不吃:隔夜菜这天的菜讲究现做现吃,寓意新鲜兴旺。祖母总会把剩饭变成新的样子——摊成热饭饼、炒成香炒饭,“神来吃的,是冒着热气的心意。”

“三吃两不吃”看似饮食规矩,其实是老一辈给生活找的一个吉祥理由。它提醒我们,饭要热着吃,话要好好说,人要和气处。

我常想,这些习俗是我们同时间、同家人对话的方式。那一碗糍粑里的甜,不只是糖的甜,更是用柴火蒸出来的关心;那一盘鱼,不只是一道菜,也是祖祖辈辈希望的长久余庆。

农历八月初三,只是年中的一天,但你若用心感受,它像炉火一样温暖,能把平常的日子熏得香。

发布于:安徽省

下一篇:没有了